工作动态

首页 > 工作动态 > 科技支撑与交流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功举办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预警培训交流会

  • 日期:2025-07-10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202573日,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联合主办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预警培训交流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会议旨在助力构建“科研-政策-应用”协同机制,推动气候风险评估能力提升。来自中德两国的气候领域专家、政府部门代表及科研机构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气候模拟、风险评估及早期预警技术展开深度研讨,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贡献智慧力量。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孟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经济总处气候政策负责人付白莉(Bianca Fluck)女士、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项目主任韩彦途博士(Janto Hess)分别在开幕仪式致辞,指出在全球范围内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并强调中德合作在气候风险评估领域的巨大潜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减污降碳中心主任李艳萍主持会议。


 

主持人及嘉宾致辞照片(左上:张孟衡;右上:付白莉(Bianca Fluck)女士;左下:韩彦途博士(Janto Hess);右下:李艳萍)

在专家分享环节,三位气候领域的权威专家聚焦“模式预测-风险评估-预警响应”的技术链条进行学术分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军以《气候模拟和预测预估研究》为题,详解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的最新进展,揭示气候模拟如何推动科学认知向政策应用转化。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高级研究员凯·科恩胡贝尔(Kai Kornhuber)带来《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分析方法导论》报告,以极端高温事件为例,解析“暴露-敏感-适应”三维评估框架的数理逻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副主任尹宜舟分享《气候变化早期预警技术》,展示了“气候+行业”的跨界预警模式。


专家报告现场照片(左:周天军;中:凯·科恩胡贝尔(Kai Kornhuber);右:尹宜舟)

 

在闭幕总结环节,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侯芳副处长就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预警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知识交流,希望中德双方专家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继续围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开展联合研究和交流合作,为探索适应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提供良好的基础。二是推动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试点,以京津冀试点为样本,开展联合气候变化风险定期评估,推动提升城市在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希望在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工作的基础上,为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照片

本次会议由中德双边合作 “中德气候变化合作-气候伙伴关系”项目的《京津冀地区极端高温事件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子项目支持。其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德在气候风险评估领域的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当前,随着技术标准的完善与重点区域治理的深化,我国正逐步构建“精准评估-科学预警-高效响应”的气候变化应对和预警安全屏障,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作为生态环境研究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将持续联合国内外机构,支撑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落地实施,为推动中德合作向纵深发展、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贡献更多力量。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