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首页 > 科技创新 > 国家级平台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日期:2025-04-22
  • 字号:
  • 打印
  • 分享:
 

一、 实验室概况

2016年,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申报环境保护领域创新能力建设专项,于1021日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建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复函》发改办高技[2016]2220号),授权建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20228月,实验室组建第二届理事会,对共建单位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成员单位包括: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法人单位)、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任务是:针对我国石油、化工、冶炼、矿山等污染场地环境与生态风险突出的问题,围绕污染场地安全高效修复的迫切需求,建设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应用研究平台,支撑开展污染场地监测与诊断、重金属污染阻断与稳定化、有机物污染分离与降解等技术、材料和装备的研发和工程化。

1. 管理委员会

 

高艳丽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常务副主任

李书鹏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副主任

席北斗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侯德义

清华大学

谷庆宝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廖晓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魏文侠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郭丽莉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2. 技术委员会

 

 

彭苏萍

院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副主任

 

席北斗

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李广贺

教授

清华大学

李发生

研究员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骆永明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王红旗

 

北京师范大学

王洪涛

 

清华大学

 

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吴吉春

 

南京大学

 

研究员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研究员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郭观林

研究员

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研究方向简介

3.1污染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

通过技术的开发与引进,开发了多尺度、系统化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调查与监测技术和装备,形成了系统化、标准化污染场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的技术方法,通过构建污染物快速诊断技术和污染行为表征技术体系,实现了场地污染三维可视化表征;结合地块再利用规划和场地特征,建立了多层次、多尺度的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体系,研发了国产化的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软件,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染场地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与方法体系,并进行了应用与推广。

3.2重金属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及装备

针对重金属污染场地,我国目前主要采用填埋、固化稳定化及土壤淋洗技术来修复污染土壤,技术种类较单一,填埋和固化稳定化后的长期安全性缺乏有效监管,管控技术欠缺,土壤淋洗工程案例较少。国家工程实验室重金属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及装备研究平台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化/稳定化药剂、模块化土壤淋洗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及装备化研究,突破单种重金属污染和复合重金属污染场地修复的关键技术,实现环境与生态友好型的新兴修复和联合修复技术的创新发展。

3.3有机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及装备

针对现有有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存在如生物修复技术周期长、效率低,高温热处理技术成本高、能耗大且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陷,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重点研发了缓释化学氧化技术、低能高效热分离技术、突破低渗透性土壤局限的多相抽提技术和电动力学修复技术,为实现有机物污染场地的绿色高效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3.4修复技术及装备工程化应用验证

目前我国技术及装备工程化应用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面临着技术以研究报道和小规模应用示范为主,大范围推广与规模化应用尚待加强,技术研发主力军(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技术推广和产业化企业脱节导致大量技术产品难以转化为规模化、工程化应用技术,国外引进的技术难以适应国内复杂污染场地等问题。国家工程实验室修复技术及装备工程化应用验证平台以解决我国污染场地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重点突破土壤淋洗技术、异位热脱附技术、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原位加热-抽提耦合技术及装备的工程化应用问题,获取技术及经济可行性参数,建立优化、稳定可靠的修复技术应用基础。

3.5政策保障及管理支撑

针对国内关于污染场地法律法规及行业不健全的问题,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团队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染土壤修复行业商业发展模式、土壤环境标准体系、污染场地管理体系及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体系的绿色可持续污染场地安全修复三元结构系统,从而降低与消除污染场地对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的不利影响。

4. 实验室能力建设

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修复公司的技术产业化和创新平台,从体制上得到了依托单位保证的相对独立实体,从机制上保证了具有创造力和吸引力。国家工程实验室设立了技术研发平台、外部联合基地、服务及综合管理机构三大职能板块,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成果的转化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平台配备检测分析设备230余台/套,并已获得CNAS检测实验室资质、CNAS能力验证提供者(PTP)资质以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证书,同时在全国各地设有多个中试基地。

5. 平台成果与影响

国家工程实验室累计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授权专利200余项,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牵头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30余项,获得科技奖项19项,有力支撑我国污染场地安全修复技术、材料、装备的科技创新。在行业交流方面,秉持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建立高效的创新体系、促进更多资源“走出去,引进来”、打造修复创新生态圈的理念,促进全行业学术、技术交流,提升实验室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承办/协办中国可持续环境修复大会、全国土壤修复大会、环境修复清华论坛等会议共计43次,受益专业人士5万余人。
二、承担的代表性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项目类型

起始时间

结束时间

1

地下水典型有机污染物原位实时在线监测技术与装备

席北斗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2.10

2026.09

2

垃圾填埋场自然稳定化全过程碳氮转化及典型污染物反应性迁移机制研究

席北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22.01-

2024.12

3

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与场地安全利用管理技术和标准

李发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9-01

2022-12

4

东北重工业区复合污染综合治理技术与集成工程示范

谷庆宝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0-01

2023-12

5

大型复杂石化场地污染原位阻断与协同治理技术

姜永海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0.01-

2023.12

6

制革类、铬化工类和电镀类场地污染土壤风险管控与修复技术

王兴润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9-01

2022-12

7

场地土壤污染物环境基准制定方法体系及关键技术

马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0-01

2023-12

8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风险防控标准体系与关键标准研制

王海燕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0-10

2023-09

9

垃圾渗滤液温室气体减排潜力与新污染物风险评估研究

何小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23-01-

2025-12-

10

修复全生命周期评估单元过程数据库构建与方法

李发生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22-10

2026-09

11

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评估标准体系及绿色创新治理模式

谷庆宝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24-12

2028-11

12

有机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热脱附成套技术与装备

马福俊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19-01

2022-12

13

场地未定标特征污染物精细化风险评估与分级分类方法研究

赵龙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23-01

2026-07

14

场地修复过程中污染物多界面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何小松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18.12-

2022.11


三、代表性科研成果

1. 论文

序号

论文题目

作者

期刊名称

年度

1

Unveiling small-sized plastic particles hidden behind large-sized ones in human excretion and their potential sources

 

Zhu Long, Wu Zhixin, Dong Jiao, Zhao Shaoyan, Zhu Jingying, Wang Weiping, Ma Fujun, An Lihui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24

2

Developing an institutional control framework for contaminated sites in China: An analytical case study

Shi Pengfei, Ma Yan, Peng Zheng, Wei Guo, Kang Rifeng, Wang Lifang, Liu Zengjun, Fan Yanling, Li Fasheng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4

3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from enterprises in China

Shi Huading, Wang Shihao, Xu Xinliang, Huang Lin, Gu Qingbao, Liu Hanbing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4

4

Can arsenic bioavailability be predicted in soils using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simulation

Sun Yiming, Jones Kevin, Sun Zongquan, Shen Jialun, Bu Fanyang, Ma Fujun, Gu Qingbao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2024

5

Generation of chlorinated toxic by-products during phenol oxidation by persulfate: Species, toxicity assessments, and kinetic studies

Li Xiaodong, Sun Zongquan, Jiang Ruchun, Wang Hejing, Cao Huizhen, Liu Wenxiu, Bu Fanyang, Ma Fujun, Zhang Qian, Gu Qingbao

Journal of Water Process Engineering

2024

6

Unravelling structure evolu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uring oxidation by persulfate: Insights from aromaticity and fluorescence analysis

Cao Huizhen, Bu Fanyang, Li Xiaodong, Liu Wenxiu, Sun Zongquan, Shen Jialun, Ma Fujun, Gu Qingbao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24

7

Using isomeric and metabolic ratios of DDT to identify the sources and fate of DDT in Chinese agricultural topsoil

Zhang Chong, Liu Li, Ma Yan, Li Fashe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8

An innovative method for the 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 of PAHs-contaminated soil using sulfonated oil

Ma Fujun, Wu Bin, Zhang Qian, Cui Deshan, Liu Qingbing, Peng Changsheng, Li Fasheng, Gu Qingbao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8

9

Treatment of PAH-contaminated soil using cement-activated persulfate

Ma Fujun, Zhang Qian, Wu Bin, Peng Changsheng, Li Ning, Li Fasheng, Gu Qingba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8

10

Degradation of DDTs in thermal desorption off-gas by pulsed corona discharge plasma

Ma Fujun, Zhu Yina, Wu Bin, Zhang Qian, Xu Dongyao, Xu Jingwen, Wang Bin, Gu Qingbao, Li Fasheng

Chemosphere

2019

2. 标准规范

序号

成果名称

文号/标准号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八号令

2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发〔201631

3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 36600-2018

4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GB 15618-2018

5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术语

HJ 682-2019

6

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

生态环境部令 2018 年第 3

7

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技术规范 异位热脱附

HJ 1164-2021

8

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指南

生态环境部公告 2021 年第 1

9

关闭搬迁企业地块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技术规定

环办土壤〔201767

10

在产企业地块风险筛查与风险分级技术规定

环办土壤〔201767

11

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风险筛查结果纠偏工作手册

环办土壤函〔20181168

12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评审指南

环办土壤〔201963


四、代表性获奖情况

序号

项目名称

颁布日期

参与单位

奖励类型

获奖人员

1

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

2023-1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

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吴丰昌、胡清、席北斗、吴明红、张列宇、徐祖信

2

地下水污染精准识别与系统防治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3-1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市地质环境

监测所、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中石化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席北斗、胡清、李广贺、李炳华、侯德义、李娟、刘伟江、袁英、林斯杰、李书鹏、杨庆、郑凡东、陈坚、鹿豪杰、周

3

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3-1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环丁环保大数据研究院、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南方科技大学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李翔、胡清、许翔、李绍康、林斯杰、杨津津、宁星、吕广丰、代焕芳、高菁阳、石丕星

4

河流-地下水系统污染精准识别与协同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2-1-26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长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碧兴物联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蔚蓝东方生态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婧、王文科、胡 清、郑明霞、赵旌晶、杨 昱、孙源媛、潘丽丽、段 磊、邱致刚、傅雪梅、林斯杰、虞敏达、徐祥健、周俊丽

5

化工园区土壤-地下水有机污染系统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2024-1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大学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马福俊、谷庆宝、马杰、魏丽、刘鹏、罗建男

6

危险废物重点风 险源渗漏精准阻控与地下水污染协同修复技术及应用

2023-1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 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杨 昱、徐亚、何锋、邓圣、裴元生、李娟、倪鑫鑫、韩旭、徐伟利

7

化工冶金污染场地风险管控与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9-12-0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

骆永明、陈梦舫、张红振、张 芳、宋 昕、谷庆宝、杜延军、刘 鹏、牛 静、刘建国、晏井春、王 晴、董琦、伍 斌、田立斌

8

地下水污染风险监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9-12-17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成都理工大学、力合科技(湖南)股份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李翔、胡清、刘国、杨津津、檀文炳、周俊、姜媛、聂波、李绍康

 

9

有机化学品泄漏场地快速诊断与可视化表征技术及在修复中的应用

2018-12-0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建工修复公司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

李发生,谷庆宝,马福俊,李书鹏,周友亚,杨乐巍,伍  斌,韩春媚

分享到微信
×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