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时间11月15日,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主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实践”主题边会在巴西贝伦顺利召开。本次边会特别设置了成果发布环节,由我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中心总工程师吕连宏主持。多项重要成果在现场首次发布,受到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并引起热烈讨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首次发布了碳足迹因子库与智能服务平台(Carbon Footprint Factor Database and Intelligent Service Platform)。该平台由我院自主开发,打造了集“一站式、全流程、多场景”于一体的碳足迹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涵盖碳足迹数据库、自动化核算工具、认证管理与信息披露四大核心模块,已研发1.2万条本土化底层数据集,覆盖24大关键基础工业门类、超千种重要终端产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本土化数据深度融合,系统解决了全产业链碳数据“本土化核算”与“国际对接”的双重挑战,首次实现覆盖中国全产业链的碳足迹高精度动态核算能力。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副主任於俊杰发布了《2025年度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典型应用案例集》,展示了中国低碳技术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践成果。这些案例通过能源结构优化、资源循环利用、过程效率提升、数字化管理和末端治理等多种技术路径,共同构建了一套多元化、系统化的低碳解决方案体系,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实践方案。

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专家顾问姚娟娟发布了汽车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工具。该工具是全球首个汽车行业数字EPD工具,不仅为汽车企业提供了科学、高效的低碳管理方案,更通过帮助其获得国际认可的EPD认证,直接转化为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商业价值,是中国汽车产业绿色出海的有力助推器。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可持续发展部/双碳战略促进部主任王晓光发布了《中国企业绿色转型实践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企业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从宏观政策到微观实践的绿色转型进展、典型路径与未来展望,全面展示了中国企业绿色转型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并呈现出技术驱动、市场牵引、数字赋能、内外联动的鲜明趋势。这份报告为各界了解中国绿色转型的微观动态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和前瞻性的趋势判断。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贾拉德・丹尼尔斯发布了《全球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现状2025》,全面评估2025年全球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展望至2030年的趋势,并识别加速其大规模部署的关键推动因素。报告认为全球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正处在加速发展和规模化部署的关键阶段(Staying the Course),中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发展有望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工业脱碳进程中扮演领导角色。

本次边会发布的低碳技术成果,其意义远超技术本身,标志着中国低碳发展实现了从“技术输出”到“范式引领”的升级。通过系统化构建碳数据库与案例生态、工具化开发可落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全球化对接国际标准与认证体系,中国不仅展示了具体减排成果,更提供了一条可验证、可复制、可协作的转型路径,彰显了以实效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务实领导力。
供稿:减污降碳中心、管理中心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