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环科院 > 组织机构 > 分支机构 > 长江分院
单位介绍


一、长江分院主要负责人

院长:邱光胜

邱光胜,男,本科,正高级工程师,现任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长期从事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规划及监督管理工作。先后组织完成《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西南诸河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水文水质同步监测》《三峡库区重点支流富营养化调查评估》《淡水壳菜对澜沧江下游水电站运行影响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等30多项生态环境规划科研项目。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合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专利2项、水利先进实用技术1项、软著1项。

副院长:王英才 刘孝富

王英才,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水利部5151人才、湖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现任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兼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流域水环境监测、评价及研究工作,在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生态效应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主持研发了浮游藻类自动监测设备,首次实现了藻类监测的全流程自动化。提出的《关于推动建立长江流域“十四五”水生态考核机制的建议》被国家领导人批示采纳。先后负责或参与了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为代表的重大科技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25篇,出版合著4部,主、参编水利行业标准2项,主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标准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长江委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

刘孝富,男,博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信息化与大数据分析、畜禽养殖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及生态价值核算等。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环保公益性科研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生态环境部支撑课题、地方技术服务等项目60余项,发表文章40余篇,出版专著7部。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先进个人、环保部创先争优先锋岗等荣誉称号。

二、单位简介(包括组织机构)

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监测科研中心”)成立于1978年,前身为水利部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现隶属于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业务工作涵盖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监测评价、科学研究、规划环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业务培训。

四十多年来,监测科研中心围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开发与保护,聚焦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承担了以长江干流水资源保护规划为代表的规划评估项目,以长江干流监督性巡测、重点干支流水生态监测为代表的监测项目,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先后开展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环境监测和评估,重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研究等,形成各类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服务。

 

、科学研究

长江水生态科研团队现有人员58人,高级职称占比40%,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75%,其中博士20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集微观到宏观多尺度、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水生态科研队伍,建立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并重的科研体系,在流域水生态评价考核关键技术研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重大工程生态效应评估、水生态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及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近三来,主持或参与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流域重大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科研项目等近百项。为推动长江大保护、实现长江流域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流域水生态监测、评价标准体系研究

开展全流域及重点河湖水生态系统的调查评估,研究确定重要水体与指标的水生态基准值;完善水生系统生境、生物、功能多要素耦合的水生态基准理论与生态学原理,构建科学合理的水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长江流域水生态评估标准体系,全力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修复、考核与监督管理。


2.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研究

1)富营养化治理与生态修复

针对长江流域湖泊及水库水生态系统失衡,蓝藻水华频发,水生植被衰退等一系列典型水生态问题,精准识别和诊断退化驱动因子,研发多尺度、差异化水生态问题诊断方法;基于多稳态理论、阈值理论等,研究多情景多尺度干扰下受损水生态系统恢复潜力和恢复边界条件,开展多水源水量水质均衡配置、水质净化、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等多功能协同改善的对策与调控技术研究,提出流域水生态系统修复机制与路径,并在丹江口水库、草海等重点水体典型区域开展应用示范。

2)水利工程生物防治

针对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水利工程淡水壳菜、着生藻类等生物入侵和生物污损问题,开展流域污损生物的监测评估、应急处置与综合防控治理研究。首次研究了澜沧江淡水壳菜的生长、繁殖、发育等生态习性,开展了淡水壳菜的清除技术、预防与杀灭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为流域淡水壳菜等水利工程生物污损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3)流域环境综合整治

针对水污染问题严重、水环境质量日趋下降的问题现状,通过对流域(区域)社会经济、水文水系、给排水现状、相关政策规划等基础现状进行全面梳理,综合诊断流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包括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管网修复与清污分流、生态缓冲带构建、生态湿地恢复措施的治理修复方案,为流域水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3.流域重大工程生态效应评估与保护修复研究

开展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浮游藻类与着生藻类增殖规律与防控研究,基于生物复合操纵理论开展干渠生态系统精准调控,有力的提升了干渠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中线水质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转化为重大工程标准并应用。


开展三峡工程水文水质同步重点站、重点支流、不同蓄水期水生态环境调查监测,针对三峡蓄水高带来的系列水文、水质、水生态变化,从流域层面开展水利工程所带来生态效应评估及对策研究,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4.水生态先进技术装备研发

1Algapro 20s浮游藻类智能监测系统

自主研发Algapro 20s浮游藻类智能监测系统,打破藻类识别对专业人力资源的依赖,为实现大规模、高密度的藻类监测和水生态在线监测奠定基石。2021年被纳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推荐成果目录,已申请并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居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受到人民网、科学网等主流媒体报道。目前已开展初步市场化推广。


2)着生藻类原位在线监测

自主研发着生藻类原位在线监测设备,利用计算机视觉的着生藻类原位在线监测新方法,实现了着生藻类覆盖度、厚度和生物量等信息的自动在线远程监控。

3)浮游动物在线监测及多源预警毒性监测设备

浮游动物在线监测及多源预警毒性监测设备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已申请多项专利。

5.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研究

深入结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长江“十年禁渔”、“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等重点工作,建立健全流域重大工程生态效应监管机制,推动流域重大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过程精细化监管。依托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结果,探索构建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作为主要单位参与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办法(试行)、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评分细则等技术文件的制定,完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永清小路13号   

联系电话:027-82901020

团队成员
重要资讯
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