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环科院 > 组织机构 > 分支机构 > 西南分院
单位介绍
 

一、单位基本情况

1.发展历程

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76年,其前身是重庆市环保监测站;1990年分为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和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2015年与监测中心分设运行;2016年按要求完成环评脱钩;2018年完成下属企业剥离划转;20197月更名为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2022422日加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牌子,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2.职能职责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依托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建设。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其宗旨为开展环境科学研究,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作为全市综合性环境科学研究机构,一直担负着以下四方面职责任务:一是开展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研究;二是研究制定全市重大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三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有关规划的研究工作;四是提供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将充分发挥中国环科院科研管理体系优势和重庆环科院地方主体作用,努力构建开放共享的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特点鲜明、国内一流的高端生态环境科技智库,立足重庆、着眼成渝、辐射西南,聚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面临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由点及面、先行先试,全面推进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支撑服务和专业人才培养,为重庆、成渝、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长江大保护重大国家战略中发挥突出作用。


3.组织机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目前内设科室16个,包括办公室、财务科、科管科、纪检室等4个管理科室,以及水研所、气研所、固土所、生态所、规划所、咨询所(司法鉴定中心)、碳中心、水中心、气中心、土壤中心、生态中心、科学城中心等12个业务科室。


二、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及人才团队概况

1.“十四五”期间主要聚焦研究方向

聚焦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多维度生态综合观测网络,系统开展生态功能、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生态产品价值和人群健康影响评估,研究生态空间布局管控和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聚焦应对气候变化,开展重点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及示范,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解决方案,推动减污降碳绿色发展。

聚焦O3PM2.5协同控制,开展精细化防治对策研究。持续实施源清单、源解析研究,探索多污染源、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联防联控,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识别靶向治污

聚焦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通过流域驻点研究,系统开展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模拟、水环境恶化机理及综合治理、水生态健康评估与修复、成渝双圈水污染协同控制等研究,系统实现三水共治”“四源齐控”“五水统筹

⑤聚焦固废、土壤领域典型问题,持续开展大宗工业固废污染防治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及时解决秀山锰污染等系列紧迫性问题。持续开展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预防预警和协同治理技术研究,确保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⑥聚焦环境安全保障领域典型问题,持续开展区域、流域、行业、企业等多层级、多角度的环境风险评价、预警与防范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探索构建涵盖风险识别、事前预防、事中处置、事后处理的全链条环境风险与应急管控技术体系。

⑦聚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司法鉴定评估、损害赔偿、企业信用评价、环境保护税、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等政策研究。

2.人才团队概况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67个,在编59人,聘用91人,总计150人,其中博士17人,在编人员硕、博士学历比例达到88%,高级以上职称比例达到76%。全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一流专家2名,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名,国家级先进工作者1名;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4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2名。

三、重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情况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落实重庆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关于“聚焦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具体要求,中国环科院西南分院成立后大力推进重庆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创新基地位于重庆经开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东港位于长江之滨,与广阳岛隔江相望,近年来,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传统产业正加快转型,绿色化、智能化一体发展业态不断显现。创新基地拟布局两大区域,一是布局迎龙创新港,主要用于“十四五”期间支持迎龙创新港生态环保产业平台建设,二是布局广阳湾东港地块,根据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区域发展和我院自身长远发展需要,建设生态环保前沿科学研究聚集地。



创新基地将集办公、实验、研发、中试、展示、孵化、培训、咨询于一体,将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打造长江上游的“技术发源地、产业策源地、人才汇智地、改革试验地”。到2025年,基本形成长江上游一流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中心的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攻克3-5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一批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经济附加值高、带动作用强的生态环保主导产业。到2035年,成为基础设施一流、技术力量雄厚、研究重点突出、运转机制灵活、动态开放共享的国家重要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基地将是国家级生态环境科研核心力量落户重庆的重要载体,建成后将极大提升重庆市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基础保障能力,为西南地区生态环境系统全面提高技术水平、汇集高端人才、加快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1.基础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现有“一站、两室、五中心”八个科技创新平台。分别是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与生态毒理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大数据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污染场地与地下水环境可持续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峡库区水环境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近年来,重点加强了“一室两基地”建设,即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市级重点实验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野外观测基地(涪陵站)、重庆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基地(阴条岭)。

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市级重点实验室。

城市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污染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于20131月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正式认定,依托单位为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员单位包括重庆工商大学。重点实验室共有3个重点研究方向,分别是区域大气环境综合观测与模拟、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机理研究,以及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综合调控技术研究;建设目的主要是掌握我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污染来源,为我市大气污染防控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撑。2017年至今,通过中央、地方的能力建设项目,采购大型设备20余套,已累积投入3000余万,基本上形成“一站(龙山小学科研观测站)+多点(移动观测仓)+走航车”的观测分析模式,显著提升了重点实验室科研分析能力,具备了较为系统的PM2.5和光化学反应组分观测分析能力,为PM2.5O3协同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野外观测基地(涪陵站)。

2019年启动,经过几年的建设,初步形成长江干流涪陵南沱观测基地,北碚区龙滩子城市水体观测点,大足区玉滩水库分层在线观测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水源地)。野外观测站点配备了先进的无人船、野外快速监测等设备,实现了流域水质、水文的同步测量;配备了大型仪器全自动化学分析仪、流动注射分析仪器、微波消解仪、分光光度计、流式细胞仪、生化培养箱等20余套仪器,可监测沉积物、土壤、地表水生物、藻类等20余项指标,为水环境和水生态科学观测、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其中,涪陵基地配备了其他站没有的叶绿素a,重金属测量仪器,具备了生态毒性及藻类变化监测基础。基地周边建成500亩的消落带治理技术研究示范工程和榨菜废水处理示范工程。通过野外观测基地、站点网络建设,使我院有能力系统性、持续性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状况观测、调查及研究。

重庆市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基地(阴条岭)。

“十三五”期间,我院依托建设的巫溪县阴条岭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与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布设亚高山常绿阔叶林、落叶灌丛与高山草甸等固定样地,布置80台红外相机,初步调查发现了植物45136231种,动物35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3种(珙桐、连香树、水青树),保护动物4种(黑熊、鬣羚、红腹角雉和红腹锦鸡)。同时,依托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观测站,陆续在涪陵、万州、忠县、开州和云阳等区县库区消落带设置固定观测点并开展植被和土壤状况观测,调查发现植物78种,获得土壤理化指标数据500余个,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系统演替积累了科学数据。

(以上一室两基地图片相关资料单独提供。)

2.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202112月,市科技局正式批复同意我院组建“重庆市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创建期三年,创建期满通过建设验收后予以认定授牌。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技术领域,致力于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研究、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研究、垃圾焚烧设备研发、废弃电子产品拆解利用、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处理、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废电路板处理及资源化等源头技术创新,辐射水、气、土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与装备。将充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学科和科研资源,强化产学研协同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努力打造国家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者、全链条产业集群的培育者、创新生态体的营造者,引领带动绿色智能环保技术与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

四、近年主要科技成果 

“十三五”共开展生态环境各类专项工作434项,研究制修订地方标准14项;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5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9项,省部级课题118项,其他课题21项;发表学术论文363篇,EI/SCI/SSCI收录93篇,中文核心刊物73篇;获授权专利60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3项,发明专利6项;荣获科技奖励14项(省部级10项,其他4项)。

(成果证书单独提供。)

五、寄语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中国环科院和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有力发挥国家环保战略科技力量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聚焦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科技需求和四个面向要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有力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十四五”期间,全院将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探索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以目标任务为主导,狠抓专项保障,强化科技创新,谋划长远发展。在创新平台布局、人才队伍建设、生态环保产业、环境治理模式等创新体系构建方面努力实现关键突破和创新能力提升,为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建设做出新的贡献,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团队成员
重要资讯
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