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走进环科院 > 组织机构 > 业务机构 >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中心
单位介绍
 

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中心”“十四五”项目相关工作的开展,加强单位联动,形成合力,促进减污降碳研究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降低碳排放强度”中发挥更好的科技支撑作用。同时落实韩正副主席关于推进双碳科技支撑指示,环科院于20227月成立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中心。

一、职能定位

中心立足“管理支撑是根本,标准研究是基础,技术研发是核心”的定位,重点围绕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基础理论、重大关键技术及协同控制标准体系,开展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以及引领性的科学研究,系统构建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机制、机理、效益评估等理论体系,突破集成区域、流域、园区、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重大关键技术和装备,融合创新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管理技术。

中心采取“1+X”运行管理模式,联合院外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系统搭建“多学科交叉、多领域参与、多介质融合”的科研创新平台,力争担当好“减污降碳协同控制”的生态环境领域国家队职责,为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二、组织架构

1.协同中心采取“核心团队+全院”模式,核心团队设置减污降碳协同研究团队、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团队和气候变化应对研究团队等三个研究方向。

2.协同中心设立顾问委员会,由国内外减污降碳领域知名专家及领军人物组成,主要负责对协同中心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重要政策制定、重大项目立项及建设等提出建议和咨询。

3.协同中心设立学术委员会,由5位院士、30余名知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协同中心学术研究领域的发展、科研学术活动以及相关研究的评议、审核与咨询。

4.协同中心联合院内其他团队包括大气所、机动车中心、生态所、清洁生产中心、标准所、信息所、监测中心、水所、固体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1个业务所近200人参与核心团队相关研究工作。

三、人才队伍

目前协同中心核心团队共3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10人,副高以下6人。

四、研究领域

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研究;

温室气体监测、核算、评估、审计方法研究;

减污降碳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标准等研究;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理机制及技术体系研究;

减污降碳协同及碳捕集、碳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

区域、城市、行业、企业层面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技术路径、机制体系设计研究;

碳市场建设与碳金融创新机制体系研究等。

五、科研成果

1.   基础科研

针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科技需求,积极开展该领域基础性、战略性、系统性科研任务。截至目前,在双碳领域已完成80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及能源基金会资助等各类项目研究。

2.平台建设

地方技术平台:建设成都天府永兴实验室碳中和产业政策平台、区域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合肥、粤港澳、成都、天津)、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

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全国重点实验室(创建申报中)

3.管理支撑

参与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环评司、综合司、大气司、执法局等相关业务司技术支撑工作,包括碳市场专班、气候投融资、低碳技术筛选、CCER、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甲烷国家行动方案、“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碳监测试点、碳环评试点、碳执法、COP27等相关工作。

积极围绕清洁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行业清洁生产、交通、废物处理、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等领域开展减污降碳协同研究,向中办、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提交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专报40篇,各类政策文件均被采纳。

4.技术服务

与山东省、青海省、河北省、广东省、国电集团等签署院地、院企双碳战略合作协议近100项。为京津冀、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点区域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及北京市密云区、滁州市、维扬经开区、魏桥铝业等典型城市、产业园区和重点行业企业气候投融资、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防范、碳排放清单核算核查等提供技术服务40余项。

团队成员
重要资讯
成果展示